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一项行动计划,以促进基础电子元件行业的突破

1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宣布了《基本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以下称为“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指出,该计划应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及诸如能源汽车之类的新关键市场,这将推动基础电子元件行业的突破。

增强关键材料,设备和仪器的供应链保障能力。

释放“行动计划”。

已将基础电子元件产业,上游产业带入了公众视野。

“以多层芯片陶瓷电容器(MLCC)为例。

每个iPhone使用的MLCC的平均数量超过1,000,每个通信基站使用超过6,000,每个新能源汽车使用超过10,000。

29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子和表示。

黄自和介绍说,电子组件是组成电子信息产品的电子组件和设备的总称。

它们的质量,水平和可靠性直接决定电子系统和整个机器产品的性能,并且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上游位置。

全球电子信息技术强国对此都非常重视。

可以理解,从我们最熟悉的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到在电动机领域广泛使用的微型电动机和传感器,电子部件的类型很多,功能也不同,应用范围也很广。

自动化,然后到手机和计算机。

电声设备和印刷电路板在广义上属于电子组件的类别。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集成电路和显示设备的行业相对独立,因此暂时将不在本行动计划中。

“电子元件是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电子元器件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并广泛用于智能终端,汽车电子,5G通信以及网络,航空航天,能源和交通运输,军事装备等领域,发挥着关键的基本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元件生产国。

零部件行业总销售收入超过1.86万亿元,企业数以万计。

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当地的供应链总体上比较完整,产品类别也比较完整,基本可以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

同时,杨旭东还指出,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规模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公司综合实力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以及骨干企业的缺乏。

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电子元件工业协会秘书长谷群作为上一篇文章提到的MLCC的一个例子被提到,这种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的电子元件在国内企业市场份额较小。

超过4%。

在5G基站领域,国产MLCC产品只能进行小批量测试,与国外的差距已经超过10年。

又例如,在光通信领域中进行大量信息传输所需的光通信芯片与光纤滤波器之间的间隙也为约5年。

就发展目标而言,《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力争到2023年电子元器件产业总销售额达到2.1万亿元,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电子元器件大国的地位。

此外,有必要在关键产品技术上取得突破,努力在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多层陶瓷电容器等产品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专利布局将更加完善。